欢迎捐赠本站

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

心理学问答: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以夸张方式“掉书袋”?


以夸张的报冗长书名、作者名方式掉书袋而不被喝止,还听到一片掌声的,最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境。其中之一是置身在精神病医院病房,躁狂病人神采飞扬地报书名、作者名而其他病人听得津津有味报以掌声。另一种情境就是置身在垄断权力之下的“皇帝的新装效应”(The Emperor's New Clothes Effect)。



  问: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以夸张方式“掉书袋”?

  答:所谓“掉书袋”,语出《南唐书·谈谐传·彭利用》,“对家人稚子,下逮奴隶,言必据书史,断章破句,以代常谈,俗谓之掉书袋。”后人用之讽刺有些人爱援引书名,卖弄才学。在生活中,也不难观察到有些人在交谈中,不管对象、场合,喜欢过度引经据典,常常令人忍俊不禁。那么,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如此掉书袋之嗜好呢?
  
  读书人读书有心得,觉得据引更甚自言,那么在交谈中据引书章本来是稀松平常事。但由于读书的理解各异,有些人据引能够贴切情境,因而不觉唐突;而另一些人据引生硬教条,令人大感违和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有两个因素影响了据引书章令人感到违和的程度。其一是对所读之书的理解程度,理解越深,引用起来就越得精髓,不必拘于字词,言谈间尽得其意,也就是“得意忘言”,这时听者不会有违和感,只觉得言说者高深,高山仰止。相对地,初学者或读而不求甚解者,在据引时就难免拘于辞句,生硬套用,挂一漏万,连贩夫走卒也能听出纰漏。其二是对生活情境的理解程度,理解越透彻,言谈就能随听者、场合各异而灵活调整,知道藏拙而菊隐南山。相对地,如果缺乏对生活情境的足够理解,也缺乏自知自省之能力,那么就很容易不顾对象、场合,自我感觉良好,对他人的忍俊毫无察觉。

  最夸张的,莫过于连据引书中辞句已是艰难,只能报一长串书名、作者名以滥竽充数;而且还自以为因此就能博得听者的共鸣,彰显才识博学。这种夸张的掉书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,因为在正常的情境下,言说者报出冗长的书名、作者名早已令人生厌,多半被人喝止,很难有人能静心听完并报以掌声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即便有如此夸张的掉书袋者,也早已历经挫折,再愚钝也有自知之明,即使仍难免掉书袋,也不大可能继续以这种报冗长书名、作者名的夸张方式。

  以夸张的报冗长书名、作者名方式掉书袋而不被喝止,还听到一片掌声的,最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境。其中之一是置身在精神病医院病房,躁狂病人神采飞扬地报书名、作者名而其他病人听得津津有味报以掌声。另一种情境就是置身在垄断权力之下的“皇帝的新装效应”(The Emperor's New Clothes Effect)。(可参考Q&A141022 《“皇帝的新装”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生吗?》一文)独揽大权者因为手中的权力,将给自己营造一个虚假的社会互动情境。当一个独揽大权者以夸张的方式掉书袋时,因为忌惮揽权者的恣肆妄为,周围的人都小心翼翼不会反馈给他正常的反应,反而更可能迎合和赞美他,这样就很容易使其高估自己的能力、才华并沾沾自喜,一次又一次地报冗长书名、作者名而以为如此便能比肩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的前辈。

作者:唐映红 psy-eyes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欢迎捐赠

Paypal:

Bitcoin: 16SYFnHkAgs3L1QGAKeancENwKfXTH5xZy